为何新三板的改革落地如火如荼,市场的普遍反映是超预期,同时已经激发增量资金流入新三板市场。与此同时,创业板放开了定增、也放开了并购重组,金融业向海外资本全面放开。IPO和注册制过会率也在急速提升,一些之前被市场广泛质疑的企业也能顺利拿到上市文件?而我们的GDP却因为猪肉的影响,整体从温和通胀进入到高速通胀当中,中小企业命运多舛。
在解释这一系列疑问之前,先看看这下面这张表:
可以看到, 大部分地区的经济都出现明显的下滑,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的税收下滑、财政收入吃紧。伴随经济低迷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在逐渐增加。消费降级正逐渐从量变走向质变。
现在全国各地最火爆的业务是为中小企业避税。一家代理记账的财务公司表示,地方政府最讨厌我们这类企业去拓展业务,中小企业合理避税,他们的财政收入就更少了。北京的一个区县竟然暗地里推出每年保证缴纳5000元企业所得税,就提供虚拟注册地的服务。
作为中小企业来说,金税三期的上线,把逃税可能性降为0,甚至几年前的偷逃的税款都要求补缴。这就带来经济学中边际效应,以前因为税收不严格、小业务、小订单都能接,虽然利润不高,但是通过成本票可以抵消,成本收益比较为划算。而是现在,因为财税系统越来越正规,小业务、小订单能不接就不接,因为一旦被发现,就面临高额的罚款,就是边际成本提高了。
在雇佣人员同样发生了边际效应,能少雇佣一个人,就少雇佣一个人,因为社保负担太重。中小企业的利润率又不高,账期又长,往往是账上有钱,银行没钱,发工资还需要贷款解决。贷款又必须抵押担保,流动性成本就相当于两个人一年的工资。
小订单不接、人员压缩形成循环,这就是为什么创业者感觉生意越来越难做的原因。
当然这里也有优胜劣汰的原因,但是伴随人口生命周期,商业迭代加速必然会导致社会负担加重,产品经理一过35岁,找工作就非常艰难。程序员到40岁没有好的位置,也很难获得高收入。与此对应提,区块链程序员一个月能拿6万的月薪,国企、央企的隐形福利在35岁以后开始显现,各种福利性的非工资性收入开始增多。
那么这跟新三板政策有什么关系呢?
要知道,资本市场将企业家股权收益与企业收益分开了。以前没有新三板,企业家会人为干预财务报表,节省下来的企业所得税等税赋就被转移成为他的收入,衡量企业家财富是企业规避的收入。而有了新三板之后,企业向资本市场贡献的利润越大,企业家股权越值钱,并且还有估值的放大效应。
企业家不会把眼光盯在企业规避的利润上,而是会想方设法的提升公司利润,以促进自己的股权更加值钱。比如说,没有上市之前,一般情况下股权相当于于企业的节省转移走的利润。而上市之后,企业股权是净利润为基础进行10倍、20倍的放大。企业家的财富来自股权的减持,这比转移隐藏利润的利益更大。
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企业释放利润就必然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家减持股权就必然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因为有了新三板市场,企业家舍得投入了、地方政府税收增多了,个税收入又多了一个来源。
如果新三板一直低迷,那么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就会持续低于股权之时的1元对应1股的成本价,这就造成原始股转让无税可收,企业家也没有释放利润、再投入的动力。
所以,你看,新三板改革方案落地之前,新三板原始股转让个税代扣已经完成了由券商自动扣除,改革大打“转板”概念,给企业家一个红色诱惑。现配合公开发行、竞价交易,从制度供给侧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所有必要的政策支持。
这就是抛出一个诱饵,让中小企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激发企业家不断的再投入,直到此轮金融危机结束。所以新三板改革方案是先经过国务院批准后,再由证监会发布的,而并非证监会的直接决定的政策。
数据有问题!
这他妈的是啥东西,胡咧咧
密码保护
美国这是着急了,应该还会有动作。
不知道这6万亿来自哪里?是不是供应链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