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有问题!
新三板报消息,昨日中国证监会官方网站发布了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参加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并在“资本市场助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上的致辞《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服务数字经济发展》。
其中公开披露了新三板市场未来改革的方向及细节,原文是“三是深化新三板改革。通过完善分层管理、改进交易机制、优化投资者适当性要求等,改善市场流动性水平,提升投融资功能,更好服务中小企业发展。”
但是,新三板报随即从几位资深新三板投资者处了解他们的看法。发现他们对此政策利好并不买账,认为这样的改革已经对现有的新三板市场没有任何意义,更像是应付国务院的政策,如果真的落实下去,很可能让新三板市场南辕北辙,成为无苗无圃的荒野。
改革力度远远不够
诚然,证监会副主席李超的此次讲话的主题是站在“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总体方案”基础之上的,新三板的改革只是其中一部分,站在这个角度看资本市场,至少说明改革的高度是针对资本市场框架的,意味着未来十年内,不会有重大的调整。从这个角度看,新三板市场改革如果不来点真刀真枪的创新,那么未来十年内,可能依然低迷。
一位北京投资者表示,像李超所言的改革方向,新三板对于资本市场根本就是多余的市场,丝毫没有存在的意义。其原因在于,注册制的时间大概是3-6个月,新三板市场挂牌的时间也在3个月左右,企业为何舍近求远,不选择一步到位呢?
深圳的投资者认为,如今大家对新三板市场已经是避而远之,即便降低投资者门槛,后来者肯定会成为先驱者的接盘侠,如此明显的击鼓传花,对于高净值投资者来说,又怎么能看不透彻呢?又怎么能带来流动性呢?
“如果易会满延续刘士余的新三板政策,在土壤论和苗圃论下,企业必须经过新三板的洗礼才能去注册、去审核,这才是多层次资本市场,才有改革的意义,比分层、降门槛政策更好。也让市场更有想象空间,更有盼头。”上海的投资者讲。
但是一位持有50多只新三板股票的投资者表示,不管是苗圃论还是土壤论,理论与实际情况相差深远,可以说是南辕北辙,监管部门几次三番强调改革,强调服务实体经济,但是实际上还是以沪深为主,不敢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新三板市场只能在一次又一次传言利好中发展,像被穿了小鞋。
分层机制改革的主要矛盾
对于精选层来说,市场期盼已经有三年时间。如今再谈及精选层时,投资者及企业已经失去了耐心。从企业方角度看,创新层意味着类A股的监管,但是却没有配套的制度红利,创新层企业除多了一个标签以外,唯一带来的就是成本的增加,比如,必须配专职董事会秘书,财务审核严格。
用一位资深新三板人老王的话讲,全国股转公司一边说新三板企业之间差距大,一边不增加分层层级。这是有意在制造新三板市场的不公平政策,本身不符合市场的逻辑。那么市场的逻辑是什么呢?老王认为,针对企业之间差距巨大的问题,应该增加分层的层级,让不同层级的企业对应不同层级的制度。所以新三板再推出一个精选层可以依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政策红利可能依然需要再次等待。
此次副主席李超把分层放在第一位,已经说明分层是新三板市场改革的抓手。而且李超的六个字“完善分层管理”总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完善”,另一部分是“管理”。希望新三板分层机制改革不仅仅是一个精选层,还包括监管及制度红利。
现在投资者担心的是,精选层能否达到预期的政策改革目标,企业是否会因为精选层的出现而努力竞争入层。科创板注册制之后,精选层还有哪些意义?
投资者门槛能降到多少?
一位投资者的话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科创板的门槛是50万,50万以下的投资者通过公募基金参与。新三板的门槛是500万元,500万以下的投资者通过私募股权基金参与,但是私募基金行业发展与公募基金行业发展差距太大,而且投资的标的市场有着本质的区别,募集资金的属性也不同。所以,降门槛究竟能降多少,值得深思。
公募科创板基金的认购门槛大部分为1000元起步,对应的是50万科创板门槛,所以公募科创板基金成为了普通投资者参与科创板通道。股权投资基金(三类股东)门槛是100万元,如果新三板门槛降到50万,就与基金风控形成倒挂,打破基金业协会的规范,除非证监会鼓励更多的个人投资者参与股权投资,或是变相的推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同步降门槛。
如果只降到300万,那就只能表明一个监管层态度,对于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本质上没有任何影响。如果降到了100万元,就与股权投资基金(三类股东)门槛持平,对资金募集会有影响。所以,他最终的观点是,新三板市场定位非常重要,必须与沪深交易所形成竞争格局,否则永远只是配角。
交易制度改革在做市
目前新三板市场有一整套交易制度,包括:集合竞价交易、盘后协议转让,做市商制度等等,而市场期盼的是竞价交易,而李超所言的交易制度改革不仅仅是指连续竞价交易,也包括了混业做市交易。
上述深圳的投资者表示, 新三板目前的交易有两大问题,一是没有交易对手,二是机构投资者不参与。没有交易对手,表面上看是投资者门槛的问题,实际上是赚钱效应的问题。机构投资者不参与,一方面与三类股东有关,另一方面与新三板定位有关。
现在,官方信息是,新三板是场内市场、是交易所。但是机构投资者依然把新三板当做场外市场、当做交易场所。所以沪深交易所主流投资机构并不参与新三板市场的投资。对于新三板定位来说,还有更细节的问题,比如,新三板是场内证券市场,还是场内股权市场?
从现有的参与人数上看,连续竞价似乎并不适合新三板市场,而混合做市交易,显然是向做市商输送利益。他认为,放开做市商范围最重要。精选层如果实施连续竞价,那就必须把投资者门槛降到50万这个水平,还要留出开户、学习、投资者教育的时间。最重要的是,在50万的门槛的基础上实施T+0和个股做空的交易机制。这样才能有效的激活交易。
综上所述,新三板市场的投资者对于李超的观点持有悲观的态度,希望李超讲的并不是新三板改革的全部,而只是新三板改革的第一枪。投资者更期盼的是,明确新三板定位,然后从制度上锁定这个定位。
希望降低门槛,增加流通,打通转板渠道和转板机制,严惩企业财务造假,保护投资者利益![呲牙][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