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4 日(路透社)—— 本月,从钢铁到多晶硅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因中国投资者押注,北京方面终于要认真解决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产能过剩问题。
本月,煤炭、钢铁、太阳能电池板原材料多晶硅、氧化铝和碳酸锂等 9 种工业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了 10% 至 68%,同时钢铁企业、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和清洁能源企业的股价表现超过了基准的沪深 300 指数。
这些举措恰逢中国政府在 7 月 1 日呼吁整治 “无序价格竞争”(即产能过剩),并承认打算着手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 —— 该问题既加剧了国内通缩,也引发了海外贸易壁垒。
此后,官方媒体不断强化这一信号,警示 “内卷” 现象。“内卷” 如今已成为流行词汇,指的是竞争过于激烈而陷入自我毁灭的状态。
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亚太区首席市场策略师许长泰(Tai Hui)表示:“我认为这回应了投资者的一大担忧,即一些前景十分光明的行业正面临利润率挤压。”
钢铁、煤炭等传统经济领域的龙头企业,以及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的领军者,都在应对产能过剩和价格下跌的问题。此前,针对这一问题的警告虽多,但实际行动却寥寥无几。
本月,各部委、监管机构及地方政府的一些反应表明,北京方面的信号已得到接收。
在 7 月 1 日召开的高层政策会议呼吁采取行动两天后,工业和信息化部承诺遏制光伏行业的价格战。本月,中国光伏产业指数(.CSI931151)上涨约 11%。据地方媒体报道,两大多晶硅生产商正准备收购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整合行业,此后多晶硅价格上涨了 68%。
上周,中国西北部一家锂矿企业因采矿不合规被临时关停,这使得投机者猜测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企业被关停。
本周,在国家能源局下令对煤矿进行超产检查后,炼钢用焦煤价格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停。
诚然,中国政府此前曾推行过供给侧改革,最近一次是在大约十年前,旨在削减水泥、钢铁、玻璃和煤炭行业的产能。
然而,此次任务更为艰巨,原因包括:许多此类行业的民营化程度更高;地方与中央层面的激励机制不协调;其他行业吸纳失业岗位的空间有限。
目前尚不清楚当局在限制产能方面的决心有多大,以及可能会将哪些其他行业列为整治目标。
摩根士丹利驻香港的中国股票策略主管王滢(Laura Wang)表示:“中国领导层释放出明确且积极的信号,表明其致力于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但此次进展可能会慢得多,企业利润可能需要一两年时间才会出现改善。”
王滢表示:“在未来三到六个月内,就实际能看到的产能关停规模而言,我们的预期相对保守。”
强制加班,类似传销组织的洗脑,这种企业能…
临阵换帅,兵家大忌
数据有问题!
这他妈的是啥东西,胡咧咧
密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