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数据显示,有7位公募基金经理的基金管理规模不足200万元。其中,四位偏债型基金经理,三位偏股型基金经理。听上去,基金经理多少还是有些职业光环的,然而实际的管理规模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大户。此中心酸,或许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
四位偏债型基金经理,分别是:
宝盈基金的侯佳敏,管理宝盈祥琪基金,规模35万元。
淳厚基金的翟羽佳,管理淳厚利加基金,规模120万元。
江信基金的高鹏飞,管理江信祺福基金,规模142万元。
新疆前海联合基金的须智宸,管理前海联合智选3个月基金,规模173万元。
另有三人属于偏股型基金经理:
长信基金的程放,管理长信乐信基金,规模164万元。
东兴基金的孙继青,管理东兴改革精选基金,规模171万元。
新疆前海联合基金的熊钰,管理前海联合润丰基金,规模182万元。
这七位基金经理只是迷你基金经理中的代表。事实上,在市场都在关注执掌百亿规模的头部基金经理时,市场中还普遍存在着一批资产管理规模不足2亿元的尾部基金经理。
在重首发、轻持续营销的大背景下,基金产品的数量的增幅大于基金资产规模的增幅,这就导致基金经理这一群体人均资产管理规模的持续下滑。这种剪刀差,将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推向小微规模区间。
尾部群体正陷入多重困境:
一是薪资困境。管理2亿元基金的年管理费仅100万-300万元,扣除渠道费用和公司分成后,部分基金经理实际收入甚至低于优秀研究员。
二是岗位危机。产品清盘导致“无基可管”,有基金经理因唯一产品清盘沦为“光杆司令”,最终靠与他人合管产品保住职位。
三是职业降级。规模持续缩水且业绩不佳者,被迫“回炉再造”。
当行业光环褪去,这场由规模缩水引发的职业危机,终将推动公募基金从“造神时代”回归资管本质。对投资者而言,用规模指标淘汰业绩持续不佳者,可能比明星效应更有利于财富守护。而那些确实有能力穿越周期的小微基金经理,或将在寒冬后迎来更坚实的成长。
毕竟每一位百亿经理,都曾从第一个百万起步。
强制加班,类似传销组织的洗脑,这种企业能…
临阵换帅,兵家大忌
数据有问题!
这他妈的是啥东西,胡咧咧
密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