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仅有19家新三板企业股东人数达到到超过200人。而2022年,这一数据为65家。2021年,是115家。
股东人数达到或超过200人,反映了挂牌公司受到投资者关注的程度。同时,公司定向发行,优先股发行、重大资产重组等也将受证监会非公部的监管。也相应地提升了公司治理的水平。
200人以上股东的增量企业减少
从连续三年的数据来看,新三板的投资热度受北交所的影响,呈现下降的态势。从新三板市场派生出精选层,再脱胎换骨而设立的北交所,也顺势吸引走了新三板的原有的投资者。
投资策略上,也从豪赌转板沪深市场博取高额收益,到转战北交所市场,全面落地价值发现策略。
上述19家企业中,仅有两家处于北交所辅导中,分别为生态家园(873410.NQ)、春泉园林(836113.NQ),其中,生态家园当前的估值为30.86倍,而春泉园林却处于亏损状态。
安谱实验(832021.NQ)的第一大股东为聚光科技(300203.SZ),于2023年1月6日股东人数超过200人,这也是19家公司中唯一一家沪深上市公司控股的公司,目前的估值为23.23倍。
但是2023年,最受瞩目的应该是超音速(833753.NQ),这是一家从事自主研发的机器视觉系统为核心公司,该公司不仅有国资投资,还有上市对赌协议,同时也是发明专利获得最多的一家。
大宗交易数据有所下降
从流动性上看,北交所市场自2022年以来,流动性呈现缓慢下降的态势,稳定在2亿元上方波动。
因为大宗交易对于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影响巨大,我们统计了自2022年10月10日以来的流动性统计:
可以看出,新三板的流动性在进入2023年后,有所增长,之前在1亿元到1.5亿元,之后则是围绕着1.5亿元震荡,离散率增加。也说明,新三板市场的大宗交易规模在下降。
在新三板市场上,大宗交易往往起到一个从批发到零售股份的作用,是市场活跃度的一个平价维度。
交易数据的下降,也在说明,专注于新三板市场的投资者在减少。
活跃交易数量也在下降
我们近一步统计了2022年1月至今,新三板市场每日成交个股数量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2022年全年呈现下降趋势,到2023年1月触底,随后开始维持在600家到700家之间。
目前来看,新三板市场已经进入稳定状态,上新三板的企业几乎都是奔着北交所而来。
2023年以来,有168家企业挂牌新三板,其中有99家企业的2022年扣非后净利润超过1500万元。而利润过亿元的企业有11家。主要来自江苏省、广东省和浙江省。
但是退市企业也明显增加,下面是新三板市场上,自2022年以来,总量的变化,非常明显是处于下降状态。目前只有6458只个股挂牌。而2022年初,是6932家企业。除近200家企业转板到北交所外,其余均属退市(转板沪深较少,忽律)。
综上数据表象来看,新三板仍处于优胜劣汰下的劣汰阶段。伴随北交所市场的成立,投资者和资金转移到北交所是新三板整体关注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因为上北交所前置调整是必须在新三板市场挂牌满12个月的创新层企业,才成为新三板能够不断补血的原因。
数据有问题!
这他妈的是啥东西,胡咧咧
密码保护
美国这是着急了,应该还会有动作。
不知道这6万亿来自哪里?是不是供应链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