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大部分地方政府引导母基金都运作困难,困难不是说没钱,是因为基本上都没达到政策预期,除了部分一线城市,大部分已经是烂尾工程,甚至一地鸡毛。
中国的政府引导基金曾经风光无限。2015年之后,各地政府像打了鸡血一样,动辄百亿千亿成立引导基金,小算盘是是“撬动社会资本,激活地方产业”。
但如今,几乎每个地方政府决策者都开始质疑政府引导基金模式,政府引导基金的资本招商模式快速祛魅。
为什么会这样?
很多人说是因为GP和政府利益冲突、各怀鬼胎,也有人说是资产荒。
我认为,答案其实藏在一句话里: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活水”断了,钱投不出去,退不回来,政府基金自然成了“死水”。
---
一、曾经的“活水”:基金靠退出吃饭
十年前,政府引导基金之所以火,是因为它能“两头吃”:
一头连着一级市场:GP(投资机构)用引导基金的钱投项目,比如投一个芯片公司、新能源企业,承诺“返投本地”,帮政府招商引资。
一头连着二级市场:投出去的项目如果能上市,GP就能通过IPO退出,赚取高额回报;如果项目被并购,也能通过股权转让套现。
某头部VC合伙人说,“退出就是最大信心来源,只要知道能退,基金敢投;能赚钱,GP才愿意接活。”
但2018年之后,这股“活水”开始变慢。
二、活水为何干涸?两大致命打击
1、退出通道堵了:IPO成了“稀缺资源”
过去十年,A股IPO审核节奏忽快忽慢,但2021年后明显收紧。2023年注册制改革后,虽然“量”上去了,但“质”的门槛更高了。很多被投企业根本不符合上市标准,或者排队三年还没轮到。
更关键的是,并购退出也难。过去几年,资本寒冬让企业并购意愿大幅下降,很多企业连活下去都难,哪还有钱收购别人?
结果就是:基金投了项目,五年十年都退不出去,资金“趴窝”成常态。
2. 投资回报率暴跌:钱投出去等于“填坑”
以前基金投项目,哪怕10个项目里有1个IPO,就能赚回全部成本。但现在,市场估值泡沫破裂,热门赛道(如新能源、半导体)竞争白热化,冷门赛道(如生物医药、新材料)回报周期长,投资风险剧增。
某中型GP坦言:“现在投一个项目,三年内看不到盈利希望,LP(出资人)就受不了。引导基金的钱又不能轻易‘认赔退出’,一拖就是五六年,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
更糟的是,很多引导基金要求隐形“保本+收益”,GP还得扛着亏损压力硬撑,最终只能“躺平”。
---
三、死水泛滥:基金成了“僵尸”
当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活水”断了,政府引导基金的“传导机制”彻底崩溃:
1. 投资速度变慢:GP不敢投,怕退不出*
以前基金半年就能投完,现在一年投不出去20%。**某省引导基金负责人苦笑:“钱躺在账上不敢动,投出去怕退不回,不投又怕被问责。”
2. 返投目标成空谈:项目没得投,招商引资靠“拉郎配”
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完成返投比例,强行把钱投给本地企业,哪怕企业濒临倒闭。某县级市基金为了反投而反投,投了一家亏损机械厂,结果企业一年后破产,基金血本无归。*
---
四、谁在买单?谁在沉默?
地方政府:基金成了政绩工程,钱花了,GDP没涨,还背上巨额债务。
GP:被返投比例和退出困境逼到崩溃,有人形容“像背负着一座山”。
投资人:社会资本望而却步,真正的投资GP不再愿接“政府基金”的活。其实趋势已很明显,传统“招商外包、撒胡椒面”式的政府引导基金模式快走到了历史尽头,GP顺手牵羊就能完成反投的时代也过去了,募不动、投不出、反不了、退不出,一环扣一环,环环致命。
---
五、出路在哪?
很多外行开出了以下扯淡药方?
1. 发展S基金(二手份额交易),让“死钱”变成“活钱”,这个就是鬼扯,S基金入场交易和资产评估的定价方式基本上打残了大部分国资LP,没有大量国资、金融资金入,S基金市场就是个小水坑。
还有人说并购,这其实更难,看看现在全国每年才多少单并购案例就知道这个市场远远没有起来,还是那句话,买卖双方价差太大,并购市场上的标的基本上都是带着各种硬伤。
还有人说,取消反投,更有甚者,最近发改委发布指导基金,明确要求取消反投,这个也是扯淡,资本招商模式是先有招商再有资本,招商不在,资本不存,除非政府引导基金不玩了。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放开、放松IPO审核,退出通道通畅,一二级活水流动起来,当活水干涸,万亿基金成了“死水” 。
政府引导基金的初衷是“以投带引”,但当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活水”断了,基金成了“死水”,钱投不出去,退不回来,产业也引不来。如果不能打通“退出”的闭环,所谓的“万亿引导基金”只会变成财政的“黑洞”。
之于产业发展而言,如果活水干涸,再大的池塘也养不出鱼。
来自:创投星球联萌 萌老师
强制加班,类似传销组织的洗脑,这种企业能…
临阵换帅,兵家大忌
数据有问题!
这他妈的是啥东西,胡咧咧
密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