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集邮这个词,已经好多年没有人提了!
新三板集邮指的是投资者从二级市场买入拟 IPO 概念的新三板股票,等待企业转板到 A 股上市,借此获取高额收益的一种投资策略。
在北交所成立之前,这个策略一度非常成功,当时新三板与 A 股之间存在较大估值差,新三板企业若成功转板,股价通常会有大幅提升。一旦押对宝投资者获利可能少则 2 至 3 倍,多则 4 至 5 倍,所以吸引了不少投资者采用这种投资策略。
且当时新三板企业申报沪深IPO的成功率也比较高,投资者只要选中有潜力冲击 IPO 的企业提前布局,等上市后便能收获估值提升带来的收益。
当然,在北交所成立之后,这个策略更多指的是在新三板上买入相关公司股票,等待企业北交所上市后退出。
北交所成立后,市场曾经一度认为新三板集邮会重新火起来,但是现实却打了所有人一记耳光,由于北交所估值在初始的几年内非常低,导致新三板企业北交所上市根本没有差价,甚至倒挂严重,新三板集邮一度熄火了好几年。
那么,现在,为什么新三板集邮策略又可以了呢?
新三板集邮策略要想成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估值差价:企业在新三板的交易估值和企业北交所上市之后的估值差别要比较大,只有这样,用1-2年的时间赚3-5倍才是值得的。如果估值差异不大,则完全没有投资的必要。也就是说,要有足够的差价!
2.持续稳定的新增上市公司数量,每年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的公司从新三板上北交所,这个策略才有意义,如果新三板每年只有1-20家公司能够上北交所,那么集邮也没有太多意义。也就是说要有足够的供给。
3.新三板上有持续的交易:在此之前,这个问题并不存在,企业在挂牌新三板后总会有交易的,买卖很活跃,但是最近几年很多为了上北交所的公司挂牌新三板后没有任何交易,俗称过水的螃蟹,虽然是好公司,但是没有交易你也买不到,集不着啊。也就是说要有足够的交易。
同样根据股转的官方统计:
2022年平均市场估值是17倍。
2023年平均市场估值是17倍。
202年平均市场估值是16倍。
所以虽然2022和2023年北交所每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80家左右,但是市场平均市盈率只有20倍PE左右。和新三板的17倍PE差价非常小。
投资者在新三板上集邮完全不可能获得超额收益,事实也是如此,很多人发现自己在新三板买的股票北交所上市之后,股价根本没有增长,甚至不如新三板价格高。
在2024年9月之后,北交所的估值有了大幅的提升,市场平均市盈率从2024年8月的18倍一路上涨,目前市场平均市盈率已经到了50倍!而与此同时,新三板的平均市盈率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维持在16倍左右。单纯市盈率角度,已经有了3倍的差异。
那么,是不是说,从2024年9月开始,新三板集邮就可以了呢?
当然不是。
前面说了,足够的差价和足够的供给都是前提条件,2024年,北交所新上市公司24家,9月份之后11家。2025年上半年,北交所新上市公司6家。
在北交所估值大幅提升的这一年,供给却只有17家,简直少的可怜。虽然差价很大,但是望洋兴叹啊!
集邮策略仍然无法发挥最大效力,当然,我了解已经有不少资深集邮投资者在这个过程中悄悄中了好几家且收获颇丰(比如最近上市的广信科技,新三板投资者基本都有5倍以上的回报)。但对于多数投资者,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但是,同志们,形势正在发生变化!北交所受理审核发行速度正在加快。
2025年1-5月北交所新增受理企业18家,2025年6月新增受理企业97家。目前已问询企业163家(含财务更新中止企业21家),过会待发行企业13家,已发行未上市企业4家。已经开始了一周一发的节奏。而且7月和8月各安排了四次发审会,基本恢复了一周一审的节奏。可以预见的是,后面北交所很有可能恢复2022-2023年的发审和上市节奏,明年上市公司数量值得期待。
虽然,目前过会的企业中,过水螃蟹还是很多,但是在受理的企业中,在新三板上有交易的已经非常多了。这些企业上市之后,新三板集邮策略又会成为新的热点。但到了那个时候,新三板拟ipo企业的投资成本也会跟着提高。
强制加班,类似传销组织的洗脑,这种企业能…
临阵换帅,兵家大忌
数据有问题!
这他妈的是啥东西,胡咧咧
密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