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科技规划锚定五大方向,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与资本市场新机遇

作者:王一鸣,中网信空天算能研究院院长、市值管理研究员

“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0年时间了,未来五年是十分关键的攻坚期。”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9月18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一判断不仅明确了科技领域的发展节奏,更预示着科技创新将成为驱动产业升级、激活资本市场的核心引擎,为证券金融市场带来结构性投资机遇。

01 “十四五”科技成就斐然,为资本市场注入基本面支撑

“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的历史性突破,不仅奠定了科技强国的基础,更培育了一批具备高成长潜力的上市企业,成为资本市场“硬科技”板块的核心资产。

从投入端看,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超过欧盟平均水平。持续高投入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77%,2024年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占比26.2%(较2020年提升4.8个百分点)。这些企业中,超八成已登陆A股市场,其研发投入强度与股价长期涨幅呈现显著正相关性,成为支撑科创板、创业板估值的重要基本面逻辑。

从成果端看,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70%),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原创成果,已逐步转化为上市公司的技术壁垒。例如,量子通信领域企业凭借专利优势,在政务、金融等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2024年相关板块营收同比增长35%,显著高于A股平均水平,验证了“科技成果-产业落地-资本市场价值”的传导路径。

02 前沿技术突破,催生资本市场“新质生产力”赛道

“十四五”期间重大科技成果的规模化应用,已在A股市场催生出多个千亿级赛道,成为引领指数增长的核心动力。

在高端制造领域,“天宫”空间站配套企业、“嫦娥六号”零部件供应商、“京华号”盾构机产业链公司,凭借国家级项目订单支撑,2022-2024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均超25%,相关板块估值溢价显著(动态市盈率较传统制造板块高40%-60%)。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飞行后,其产业链上下游200余家企业中,已有56家登陆A股,2024年板块总市值较2021年增长2.3倍,成为“硬科技”投资的标杆赛道。

在数字经济领域,5G大规模应用推动通信设备板块营收连续三年增长超15%;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企业,凭借技术稀缺性获得资本市场青睐——2024年AI算力、基因测序相关上市公司平均涨幅超80%,显著跑赢大盘。此外,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这些数据背后,是资本市场对“创新驱动”逻辑的持续认可,也为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长期资本提供了优质配置标的。

03 “十五五”科技规划五大方向,明确资本市场重点布局领域

科技部锚定的“十五五”五大科技任务,每一项均对应A股市场的核心投资主线,为投资者提供了清晰的布局方向。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国家战略的重大科技项目(如芯片、高端光刻机、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领域),将直接利好具备研发储备的上市公司。参考“十四五”期间大基金一期、二期的投资逻辑,“十五五”期间预计将新增超2000亿元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产业链上游核心环节,相关企业有望获得资金与订单双重支撑,推动估值与业绩双击。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的加快建设,将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A股市场中,具备“中试基地+产业化能力”的企业(如新材料领域的中试服务商、医疗器械领域的临床转化平台),已成为资本关注焦点——2024年此类企业平均融资规模较传统制造企业高50%,反映出市场对“技术落地能力”的溢价认可。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育,将强化企业技术壁垒。从资本市场视角看,核心技术人员持股比例、研发团队稳定性已成为机构调研的核心指标——2024年研发人员持股超5%的上市公司,其股价波动率较行业平均低20%,估值稳定性更强,凸显“人才红利”对市值的支撑作用。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健全科技评价制度”将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例如,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企业,2024年研发投入转化率(专利数量/研发费用)较非试点企业高30%,这一指标已被部分券商纳入估值模型,成为判断企业创新效率的关键因子。

建设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国际大科学计划参与,将为上市公司带来海外市场增量。A股中,参与“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计划的企业,已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区获得订单突破,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平均提升8个百分点,成为业绩增长的新引擎。

04 区域创新集群,塑造资本市场“板块效应”

“十四五”期间形成的区域创新格局,已在A股市场呈现显著的“板块效应”,成为资金配置的重要参考。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创中心,聚集了A股超60%的硬科技上市公司——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香港-广州)凭借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入选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区域内上市公司2024年平均营收增速达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科创板中,来自三大科创中心的企业占比超75%,首发募资规模占比达80%,凸显区域创新资源对资本市场的支撑作用。

成渝、武汉、西安等区域科创中心加速崛起,也带动本地上市公司估值修复。例如,成渝地区半导体、新能源企业,2024年获得北上资金净买入超50亿元,股价平均涨幅较2023年提升15个百分点,反映出区域创新潜力逐步获得外资认可。未来,随着区域创新梯次联动格局的深化,资本市场“区域板块”的分化与机遇将进一步凸显。

05 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激活资本市场“价值重估”逻辑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正成为A股上市公司价值重估的核心催化剂,推动“实验室技术”向“市场价值”转化。

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超30%的成交项目涉及A股上市公司。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单列管理等改革,让更多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例如,某高校团队将固态电池专利赋权给上市公司后,企业半年内完成中试,股价三个月内上涨60%,验证了“成果转化-业绩预期-市值提升”的传导链条。

从资本市场反应看,具备“技术储备+转化能力”的企业,已获得估值溢价——2024年,拥有10项以上核心专利且转化率超50%的上市公司,动态市盈率较行业平均高35%,反映出资本对“技术落地确定性”的偏好。未来,随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这类企业将成为资本市场“价值发现”的重点标的。

06 资本市场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输血”机制

“十五五”期间,证券金融市场的制度优化与工具创新,将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精准的资金支持,形成“科技-资本-产业”良性循环。

从融资端看,直接融资占比提升成为明确趋势——2024年A股IPO募资中,硬科技企业占比达70%,科创板、创业板再融资规模同比增长45%;同时,科创板做市商制度、注册制改革深化,降低了科技创新企业的上市门槛与融资成本,2024年科创板企业平均上市周期较2020年缩短30%,为早期科技企业快速对接资本提供了通道。

从稳定机制看,中央汇金公司的“资本市场稳定基金”定位明确,叠加长期资本(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的入市规模扩大(2024年保险资金配置科技板块比例提升至15%),为硬科技板块提供了估值“安全垫”。此外,去美元化背景下,全球资金重新配置,A股科技板块因估值合理(当前硬科技板块市盈率低于美股纳斯达克15个百分点)、成长性确定,2024年获得外资净买入超800亿元,成为全球资本配置的重要选择。

从风险防控看,健全的法律制度(如科创板退市新规、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既避免了“伪科技”企业炒作,也为真创新企业提供了合规保障——2024年科创板退市企业中,“无核心技术、蹭概念”的企业占比超90%,净化了市场生态,让资金更集中于优质科技创新企业。

07 产业升级下的投资机遇:从“赛道选择”到“个股挖掘”

“十五五”期间,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将为资本市场带来三大明确投资机遇,需聚焦“技术壁垒+业绩确定性”双核心。

一是“卡脖子”领域突破机遇。芯片、算法、大模型等领域,国家战略支持力度大、市场空间广阔,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如国产EDA软件、AI大模型训练框架供应商),有望在政策与资本双重驱动下实现突破,2024年相关板块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0%,业绩释放确定性强,是长期配置的核心赛道。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容机遇。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医药等产业,预计“十五五”期间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超25%,其中细分领域龙头(如量子通信设备、基因编辑服务商),已在技术与市场上形成优势,2024年平均净利润增速达30%,具备“高成长+高壁垒”属性,是成长型资金的重点标的。

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升级机遇。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仅28%,远低于欧美40%-50%的水平,预计“十五五”末将提升至35%。其中,科技服务(如研发外包、技术咨询)、数字服务(如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等领域,A股相关上市公司2024年营收增速达22%,随着产业升级需求释放,有望实现“量价齐升”,成为资本市场的“新蓝海”。

08 创新环境优化,夯实资本市场“长期投资”基础

“十四五”期间深化的科技体制改革,正为资本市场培育更优质的创新主体,夯实长期投资基础。

在项目管理上,“揭榜挂帅”“赛马制”“链主制”等模式,让企业更精准对接国家需求——A股中,参与“揭榜挂帅”项目的企业,2024年平均订单金额增长50%,业绩稳定性显著提升;经费“包干制”试点扩大,让企业研发决策更灵活,2024年试点企业研发费用率较非试点企业高8个百分点,创新投入更具持续性。

在人才激励上,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基金项目“去帽子化”改革,激发了青年科研人员活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45岁以下参研人员占比超80%,A股科技企业青年核心技术人员占比提升至60%,人才梯队的完善为企业长期创新提供了保障,也让资本市场对企业“技术传承性”更有信心。

09 国际化创新生态,打开资本市场“全球估值”空间

“十四五”期间构建的开放创新生态,正帮助A股科技企业对接全球市场,打开“全球估值”空间,吸引更多国际资本配置。

我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19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动企业“技术出海”——例如,某光伏企业将HJT电池技术输出至东南亚,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40%,股价获得外资持续增持,估值逐步向全球龙头靠拢。

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如“深时数字地球”“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让A股企业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某参与核聚变项目的材料企业,凭借技术优势获得国际订单,2024年海外业务毛利率提升至50%,显著高于国内业务,成为业绩增长的“新引擎”。从资本市场看,这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已获得外资超配,2024年北上资金持有比例平均达8%,高于A股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凸显国际资本对其长期价值的认可。

结语:科技与资本共振,把握“十五五”关键机遇期

“十五五”期间,我国综合创新能力从2020年全球第14位跃升至2024年第10位,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的共振效应将进一步凸显。一方面,科技规划明确的五大方向、产业升级的三大机遇,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清晰的投资主线;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制度创新、长期资本入市、全球资金配置,将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充足“弹药”,推动“科技-资本-产业”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聚焦“技术壁垒、转化能力、业绩确定性”三大核心指标,在原创性科技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创新集群等领域挖掘优质标的,同时理性看待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避免“概念炒作”,把握科技强国建设关键期的结构性机遇。未来五年,既是中国建成科技强国的攻坚期,也是资本市场“硬科技”赛道的黄金投资期。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新三板报法律顾问

李明燕
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
李明燕律师,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执业律师,注册会计师,执业18年,并兼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专业硕士生导师,著有《企业大合规》一书。李明燕律师曾供职金融机构多年,精通金融市场领域业务,成功代理多起证券索赔案件。
邮箱:limingyan@globe-law.com
电话:+86 18610810467

李元
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
李元律师,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国天普大学,获得L.L.M学位。李元律师曾就职于全国先进法院,并曾在北京市高院任职,专注刑事审判、辩护领域15年。李元律师在刑民交叉,尤其是金融犯罪、犯罪索赔领域经验丰富。
邮箱:liyuan@globe-law.com
电话:+86 13917539507

北交所热门(周TOP10)

    暂无文章

IPO动态(周TOP10)

    暂无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