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股转公司(即“新三板”公司,全称是“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的最近五年,新三板发展风风火火,挂牌企业目前已有一万余家,遍布全国各大行业板块。然而,随着市场热捧降温、利好政策不断滞后,新三板市场暴露出许多棘手的问题。我走访过几百家企业,深刻体会到新三板挂牌企业老板们的困惑。
挂牌前
大多数新三板企业上新三板是跟风。老板和管理团队在挂牌前几乎不了解“上市”、“挂牌”、“资本市场”这些概念,基本通过金融界朋友推荐、参加社会机构简单培训活动略知一二。当初的监管政策是大力发展新三板市场,有的地方科技园区给予的补贴超过挂牌费用,有些老板干脆就把上新三板当做一笔赚钱的生意,挂牌就是为了挣国家补贴和费用支出的差价。
券商等挂牌中介机构不甘示弱,几乎把各地区的高新技术园区跑了个遍,那时老板们最常听到的话是“赶快上新三板吧,政策红利很快就过去,如果你现在不上,以你们公司的体量以后就上不了了……”诸如此类。这话对有些企业来说是对的,但放至所有公司就有点急功近利了。
投资机构也纷至沓来,特别希望能在这浪潮风口中分一杯羹。
在各种“炮轰”之下,很多企业在不知新三板、资本市场究竟为何物的混沌中,成为了新三板挂牌公司。老板们不太懂专业细节,只觉得不用花什么钱就“上市”了,不管后面怎样,拿着国家发的六位股票代码就可以说自己是“上市公司”了,既有面子,未来又能融钱,高兴坏了。
挂牌后
挂了牌才发现,自己原来的想法是那么天真。
首先,只要挂牌成功,就成了证监会监管下的公众公司,一切财务、税务、法律事项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每年还要支付给中介机构固定的服务费用。这对本就不太富裕的中小企业是雪上加霜,每年的规范成本远远超出想象。仔细想想,有些老板抱怨委屈情有可原:看看股东结构,挂牌前只是公司内部几个创始人,挂牌后也是。现在与之前相比,相当于自己每年要“花钱请别人管着自己”,本身不懂,一不留神出了错还要挨罚。没有想象中的好处,反而多了束缚。
其次,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在新三板上融到资。有的企业不管上不上新三板都很难融到资,特别优质的企业即使不上新三板也能融到资——大多数老板因“冲动”挂了牌才领悟到这个。虽然新三板上挂牌企业数量很多,但有许多企业是挂牌多年也没有任何动静的“僵尸”企业。
再次,每个中介机构由于持续督导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而人员有限,导致很多新三板企业跟服务自己的机构一年也见不上几次,除了每年披露年报、半年报、召开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时会有联系,其余绝大部分时间几乎没有往来。许多老板根本不知道如何利用资本市场发展自己,更不知道未来的路该如何走,是否要IPO,是否要去海外?IPO的话,现在又该如何准备。一个遗憾是,很多优质企业“犯错”只是因为IPO计划前期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导致IPO申报时间推迟。
这一变,也许就是两、三年,代价沉重。
接下去
企业因为要融资、做股权激励,该如何做准备、如何估值……,这些都可以经由专业人员的专业辅导解决。可有些企业没有得到专业辅导,却给了非专业机构可乘之机,损失点钱是小事,要命的是影响到企业后期运作发展。因此,很多企业在觉得新三板上“不划算”后选择摘牌。而是否摘牌、退出之后的规划,同样需要专业人员辅助,否则可能铸成一次新的选择错误。
上述,并不是强调说明新三板市场不好,也不是责怪中介机构服务不到位,而是要表达新三板企业老板的困惑。新三板市场本是一个富有朝气的平台,中介机构鼓励大家挂牌、帮助大家规范也是正确方向。不过,所有情况都要先分析问题,发现问题。
新三板企业所稀缺的要素,至少有一个,是能够长期跟着公司同步发展的专业团队,而非跟风作为。
原创:杜彬 水木财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