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不仅仅是企业发展问题,也成为金融机构主要的服务方向,甚至上升到了国家的战略层面。如今,解决、扶持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机关的首要任务。
但是子沐有话要问: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只是近几年才发生的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有政策优势的是外企,然后是获得政府保护的央企、国企。而民营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压根儿就不在保护范围之内,他们是野蛮生长、自由生长的产物。因此,融资难、融资贵一直都是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
那么,为什么以前没有如此重视这个问题呢?
那是因为中小企业使用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因为税收财务等监管方面超出了监管成本,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也就等于是放松监管。在以经济建设为第一位,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指导方针下,监管部门本着“民不举官不究”有意放水。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中小企业的利润率很高,并足以弥补融资贵的问题,融资不嫌贵,因此融资也就不难。所以融资难、融资贵是相对中小企业利润率来说的。
为什么现在会融资难、融资贵呢?
因为市场经济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型,大量的同质化产品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以往规模化发展的效应已经消失,对于国企、央企的反腐式监管,导致产业链中断,房地产市场的吸金效应导致土地成本大幅上涨,经济的发展及人口的迭代导致人力成本也大幅上涨。这才导致中小企业利润率下降,另外,工商、税务、社保的严格监管再一次提升了生产成本,进一步导致中小企业的利润率的下降。所以我们才看到,一边监管、一边减税的现象。如今,中小企业利润率的下滑已经不能满足融资贵这个条件了,因此,融资也就变的难了。
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能解决吗?
新三板报研究团队认为短期内是可以解决的。资金向来是“救急不救穷”,企业真的有发展,还是有办法获取资金的,比如牺牲短期利润,负债经营。但是从长期来看,粗放型下的中小企业发展模式必将被市场淘汰,国家鼓励科技创新,扩容新三板,发展科创板的背后,就是要借助市场化的手段,淘汰处于老、旧、传统、污染等没有科技含量的中小企业,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也解决不了。而对于转型发展的中小企业,由于其面临的转型风险大于央企和国企,因此,其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取决于这些中小企业转型的情况,这也是新三板市场的主要服务对象。只有那些在科技创新领域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在知识产权上给自己充分的保护的中小企业,它们根本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新三板和科创板是为这些企业提供服务的。
那么目前的政策是个什么状况呢?
对于当前形势,国家急于想使中小企业脱困,主要的目的就是保就业率。之前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变相的解决了失业率的问题。随着经济的转型,中小企业已经承担了大量的就业问题,但是融资难、融资贵阻碍着中小企业发展,也就会提高失业率。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实际上是要解决就业。保就业就是保维稳。所以出现当前这种一刀切式的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方式,实际上就是把货币通过中小企业主发放给员工,而这里面的风险要由这些中小企业主来承担,这个矛盾只能通过直接融资、股权融资的方式实现。
新三板报研究团队注意到,在经济转型的当下,大型公司都在开始裁员,导致大量的劳动力充实到中小企业里,似乎是解决了中小企业人才不足的问题。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型公司都停止了人才的招聘和引进,也就证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个饱和的状态。随着人口的下降,就业率和失业率应该可以稳定,但人口出生总量的下降将导致市场需求下降,再怎么救都是无效的。
因此,新三板报研究团队得出结论:中小企业未来的商业模式,肯定就不是现在商业模式。未来的赚钱逻辑,绝对不是现在赚钱的逻辑。未来融资的资金属性,也绝不是现在的资金属性,未来的独角兽,也决不是现在的独角兽。
基于此,新三板报研究团队做一个大胆的预测,当前中小企业中,会有80%的企业倒闭或者消失,重新诞生的企业可能才会符合这个新的市场需求。所以,当前无论是投资还是融资,都需要谨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本身是一个市场化的问题,国家只要将资金的成本降到1%以下,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点,我们邻国日本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参照样本,所以中国的货币政策以及存贷款利率政策都要模仿日本的政策,可以说,现在的日本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就是10年后的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另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其实只要打破货币供给的渠道垄断,降低货币的成本就可以了,剩下的事情交给市场去抉择,这就是融资难、融资贵的供给侧改革,这必将触及金融行业中,货币传导过程中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短期内还需要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
鉴于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多米诺效应会对大众理财、A股市场、房地产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
数据有问题!
这他妈的是啥东西,胡咧咧
密码保护
美国这是着急了,应该还会有动作。
不知道这6万亿来自哪里?是不是供应链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