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软硬兼顾”发展模式是中国高科技发展的主流

在12月9日举行的“2019(第十八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之“尖峰论坛—科创板重燃硬科技”上,多位业内人士就科创板和硬科技相关问题发表看法。

“硬科技和软科技不能强制割裂开来,这两大阵营都是高科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信中利资本集团董事长汪潮涌表示,“软硬兼顾的高科技发展模式是中国高科技发展的主流,硬科技的发展和软科技的拉动是相辅相成的。”

“硬科技”背后,离不开人。对此,汉能投资集团董事长陈宏称“人特别重要,是第一位的”。

汪潮涌同样认为“还是看人”,因为硬科技的背后是研发团队。但是研发团队能不能把产品做向产业化,能不能做大,开拓能力和后续的管理能力也很重要。

“硬科技的创业公司的团队比过去商业模式创新要求团队更综合,既要有非常专注行业的人,同时也要有背后市场开拓的团队,寻找应用市场。”汪潮涌说,“光有技术,不能推向市场也不行,希望投到技术和管理并重的团队。”

随锐科技创始人兼CEO舒骋表示,现在软件的作用在硬科技里越来越重要。无论以后的AI、IOT,还是5G、芯片,都是软件在驱动。

他同时判断,未来的硬科技一定是以科学家和工程师主导的创业赛道为主流。

谈及科创板投资者50万元的门槛问题,聚辰半导体董事长陈作涛认为,设置这一门槛的初衷肯定是希望更多专业的投资机构去做,规避一些盲目的或者是纯散户的投资风险。但相信未来门槛会逐步降低。

舒骋认为,如果科创板的硬核公司足够多的话,资金有各种办法进入。50万元的门槛根本不会对科创板的适格投资人产生任何障碍,因为真正的好公司,这些财富还会在这一平台上支持它。

至于投资与实体如何融合,舒骋称,高科技领域资本和实业从来没有分开过。以后可能资本和实业会更加关注掌握底层技术方面的方向,这在未来是一个主流。掌握底层的核心科技的公司,可能在未来穿越周期和在获得资本市场青睐方面,会有更好的站位。

蓝胖子机器人联合创始人、CEO邓小白表示,前期资本的切入可以让研发转化成产品的机率增加。过去20年是消费互联网的升级,未来10年、20年基本上会往生产力和实业的方向走。

陈作涛表示,像集成电路这类企业一定要充分利用好科创板的机遇。中国的芯片设计企业,更应该专注,在点上突破,再形成面上的拉动。

汪潮涌表示,目前的政策环境、监管的环境,一切都是朝着有利于科创企业与资本相结合,来共同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这一大的趋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新三板报法律顾问

李明燕
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
李明燕律师,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执业律师,注册会计师,执业18年,并兼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专业硕士生导师,著有《企业大合规》一书。李明燕律师曾供职金融机构多年,精通金融市场领域业务,成功代理多起证券索赔案件。
邮箱:limingyan@globe-law.com
电话:+86 18610810467

李元
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
李元律师,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国天普大学,获得L.L.M学位。李元律师曾就职于全国先进法院,并曾在北京市高院任职,专注刑事审判、辩护领域15年。李元律师在刑民交叉,尤其是金融犯罪、犯罪索赔领域经验丰富。
邮箱:liyuan@globe-law.com
电话:+86 13917539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