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挖贝新三板领军企业年会圆桌论坛:“新三板改变什么”实录

2019年12月26日,由挖贝网、挖贝新三板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挖贝新三板领军企业年会暨挖贝金股奖颁奖盛典”在北京悠唐皇冠假日酒店成功召开。在新三板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大会以“变革·再出发”为主题,探讨多层次资本市场新逻辑、转板制度等热点问题。到场嘉宾有全国股转公司领导、北京市证监局原副局长、投资机构代表、业界专家等。大会现场汇集了新三板企业家、权威媒体等在内的共计300余名代表。

圆桌2.jpg

圆桌论坛:新三板改变什么?(挖贝网wabei.cn配图)

会中圆桌论坛环节,新三板报创始人刘子沐作为主持人,与嘉宾中泰证券投行委副主任谷原、联讯证券新三板研究负责人彭海、中建南方董事长严斌、志能祥赢董事长李占国围绕“新三板改变什么?”展开热烈讨论。

以下为圆桌论坛实录:

刘子沐:大家好,时间有限,我就不做自我介绍了,挖贝的会场我今天是第三年主持了。

之前在跟挖贝沟通的时候,说我们是论坛的最后一个环节,那我们谈些什么呢?前面的嘉宾都在谈高屋建瓴的政策、解读和分析,新三板其实跟沪深交易所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更加务实,我说我们就谈改变吧,“改变”这个话题听起来很平常,但它才是实实在在生活在我们新三板每个人身边的东西。

我们定位三个话题。

话题1:谈谈2019年的改变。

因为2019年在政策出台之前,三板的现象对中小企业,对咱们的服务、研究有哪些改变?至少我知道,昨天新财富的评选没有新三板的研究员了。

话题2:改革之后的谋变。

三板改革之后,具体政策尚未落地,门槛降多少也没有公布,大家都进行各种假设、猜测,对我们企业家、服务机构来讲,如何来谋划未来政策的变化,企业肯定要融资,服务机构肯定要种钱。

刚才晨光老师说,大家不要考虑公开发行能挣多少钱,你们先来这个市场,背后的意思就是说你们融多少钱先放在一边,先让我们把保荐的钱转了吧!

话题3:谈一下2020年之后的求变。在新的政策下,我们最期待的变化到底在哪里。

我把我们三个大纲都说完了,接下来时间交给我们四位嘉宾。彭海老师,从研究角度看,您在三板的研究员当中应该是坚持时间最久的,而且市场对您的认可度也最高,尤其您在改革政策发布之后有一篇报告,刚才的贝瑞特就是您当时报告里推荐的企业,所以他们的流动性都上来了,你要回答第一个问题2019年的研究市场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改变?

彭海:对于整个2019年的三板市场来说,其实我们做研究更多的是通过市场当中的一个走势,我们拿三板的做市指数可以做一个参考,其实在整个2019年的上半年,大家的关注点基本上都在科创板这块,所以作为三板市场当中的各方来说,都是处于一个比较低迷的时间段。

实际上如果从市场走势来说,7月底、8月初的时候,整个三板做市指数有一定的上涨,但是这个上涨的指数只是龙头的一些个股对指数有一个拉动的作用。真正市场的爆发点就是我们说的10月25号,从证监会的新闻发布会之后,整个市场才开始有了一个大额上涨。

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其实我们背后所服务的群体是不一样的,包括从研究所的角度来说更多的是为了投资机构做一个服务,所以我们整个2019年从上半年到政策实施点,给我们背后的投资机构更多的是选择一些标的选择上会有不同的区分度。

因为市场环境当中,可能大家从一级市场的角度比较多,在政策出来之后大家可能需要在二级市场当中追求短期的收益率比较多,所以从整个时间跨度来说,可能大家的思维方式会不一样,这是2019年的整个变化。

谷原:其实我觉得刘老师今天提的话题特别的好,只有变化才是唯一不变的,其实作为我们券商的话,从一个服务的角度来说,2019年的变化还是很大的。2019年之前中泰其实一直是客户存量比较大的一家券商,我们一直也都在考虑怎么为客户服务。

但是这当中有各种各样的难题,企业本身的问题、市场接受度的问题,我们的人力资源能不能够覆盖到所有的企业,比如说人力资源充不充足的问题都存在。

在这个过程当中,整个2019年前半年我们一直也在谋变,把三板整个部门进行改革,从结构上、组织构架上、人员配置上到督导的服务上,我们都在做各种各样的变化,那么从传统券商的模式向一个服务型的券商模式进行转化。当然一直考虑到三板一定会有改革,但是到底什么时间段落地,心里其实没有底,那么只能说我们提前来布局,布局的方向对不对,有没有走好这一步,是不是南辕北辙了,心里面其实都不知道,只知道必须要变化。像原来这么做,一成不变的下去,不但是对自己而且也对客户很不负责任的事情。

基于这个情况,我们在2019年从服务上更多的转向了为企业做融资服务这块,因为当时已经是三板相对比较低谷了,社会资本本身不宽裕,企业整个社会经济下行的压力也很大,融资难度越来越高。

我们考虑怎么转变服务?以融资为切入点,我们做了一个中泰金服的体系,把整个的融资和咨询服务做成标准化、系统化的产品,作为一个改变的突破口。

现在回过头来看,到深化改革文件出来以后,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打了很好的一个基础,但是这个得益于对市场的判断、对服务意识的改变,才有了现在这么好的一个基础。所以今天的话题选择的特别好,以改变应万变。

刘子沐:严总,咱们作为企业的话,变化是可能更关心的。

严斌:我是第一次来参加这个论坛,类似这种论坛我参加的也不多,所以我谈谈自己的感受。我们挂牌比较晚,我是来自于深圳的一家公司,三板对我的感觉来讲,我之所以当时上三板真不是奔着融资去的,蛮有意思。

我当时上三板主要是为了规范公司的治理架构,为未来公司做好一种底层的基础。当看到有融资功能的时候我就用了,这是当时我的心态,不像我们投资人讲的一样三板需要进入资本市场。

我对资本市场也是上了三板之后才逐渐的关注到,也从中学习。今天听到各位专家老师讲了这么多之后,我今天受益匪浅。我们的三板市场有这么多的好处,建立了未来的信心,特别是精选层的推出。

实际上这个地方大家都清楚,老板、企业绝大多数做事情还是比较务实的,我的感觉是深圳的确是一个创新的城市,我们公司我也一直感觉到,刚才时晋老师也在讲这个事儿,企业自身需要创造自己的盈利特点、核心竞争力,无论是你的管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还是你的任何模式创新,总得占几块东西出来,持续性的盈利,还有创造利润,我觉得这是一个核心。

精选层的推出对我们公司的发展,我相信未来做一个很好的展望,也给了我很多的信心,我也愿意在三板市场里面取得更好的成绩,对于未来我是这样的想法谢谢。

李占国:非常感谢挖贝网给我们创造这个机会,能够跟各位专家交流学习。谈一谈感受,新三板对于我们来说是受益者,下午好像付老师讲到30年一遇,10年一遇,新三板是5年一遇。

我们公司恰恰是5年前,2015年挂牌新三板,也赶上了新三板热乎的尾巴,所以挂牌以后我们也进行了两轮定增,融资了3亿左右,新三板确实给我们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助力,从对接资本市场到融资。

第二个是机制上面,新三板挂牌我们同步做了中高层的股权激励,也使我们的团队更加焕发激情和斗志,所以新三板挂牌以后,从整个的战略调整、业务布局形成了很好的发展势头。

但是在那之后挂牌以后,新三板也是急转而下,尤其是股价一路走下,现在跌破了净资产是净资产的三四成而已。同时2016年、2017年以后杠杆的影响蛮大的,诸多企业这两三年都不太舒服,包括一些大的上市公司也频频暴雷

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做了一些调整,保证把自己的节奏放慢,另外业务这块做一些方向的调整。所以说平稳走过来了,但是业绩确实有一定的下滑,但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项目布局,已经基本到位了,未来两三年我们是一个业绩成长的高峰期。

刘子沐:时总坐在下面,业绩的事情咱们以后再说。

李占国:所以今天的主题是变革再出发,其实也是我们新三板企业期盼已久的,从新三板的分层开始,大家都在期盼,也许是久沐春风,但是作为企业来说希望春风化雨,能够早日政策落地。

刘子沐:那您觉得改革的方案符合您当时的预期吗?

李占国:有些偏差,因为过去我们业绩这块一直还不错,但是这两年有所下滑,而且我们在前年从创新层调到了基础层,不是我们公司的问题,而是参股的企业出了问题,给他一些处分,我们受了影响。

但是现在新三板的创新层改革推出,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但是突然发现春风来了,雨也要来了,好像我们没在那块云下面,所以我们下面还得继续努力,加紧拼搏奔向精选层。

刘子沐:先过创新层这一关。李总特别的实在,你不仅仅回顾了2019年的变化,您从2015年一直给我们捋过来了,确实是这个样子。我们刚才说的精选层这块,您是现在已经有了这样的谋变精选层的战略。

李占国:实际上我们在3、4个月前已经开始做相关的工作了,出台我们就开始做准备了。

刘子沐:具体怎么做准备我们今天不讲了,但是我知道您现在虽然在基础层,但目标是精选层。严总刚才说上三板当时是为了本着公司的规范和治理,后来发现有了融资功能之后又进行融资,现在精选层出来了,您的目标有没有改变?仅停留在公司治理上吗?

严斌:其实我还没有准备好,这是我的心里话,今天看到大家讲精选层,上次我也把那几个条件看了一下,总结的离我还有点遥远。

刚才高总说的非常好,就是冷漠,我真是漠不关心,我觉得跟我没有关系,大家肯定也在笑,原因很简单。我们上三板的目的肯定是为了融资,如果你不具备融资条件,你会很牵强,还是要把基本功打好,但那个钱怎么来?钱来了你也有压力,拿了投资人的钱,你怎么去投入进去。

所以,如果精选层的门槛再低一点,我相信人还是有智慧的,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些投资机构有未来的创业板、中小板、科创板、主板市场的获利空间,你让他一定去往三板去做,我感觉好像不太合适,假如我是投资者,我也不太愿意。

如果门槛低一点,给我一定的获利空间,在精选层这个层面上的条件放低一点,把市场规模和市值也放低一点,使资本尽快能流转起来,我觉得我们的基石就会打的比较好,会更加活跃一点。

现在中小企业还是社会运营的最大基石,它能上三板,我相信每一位企业家想的还是要规范,拥有监管的各个层面,从中给它的标准也不要定的太高。

这是我对精选层的一个期望。

刘子沐:大家给严总点掌声,我觉得这才是新三板企业家的一个真实想法。之前市场有传言说,这次精选层出来,有300家企业准备进入精选层,后来彭海老师的报告总结出了108家,后来有每天报道说正在准备的有30多家,市场上对整体的数据其实是没有具体确认的。

我觉得严总,其实您代表了三板企业的普遍心态,我低迷了这么久了,我在上面的诉求得到满足了,你在给我制度供给的时候,我也要等一等,先看好,您接着讲。

严斌:这个一定是这样的,在深圳这个地方,跟我们规模差不多的企业相对比较多(年产值大概在几个亿),一年两三千万利润,很多还没有挂三板,但我觉得我们比他们优越地方在于“规范”,我感觉我赚的钱是明的,能摆在桌上看的,政府就应该对我们这种企业更加有一个比较好的制度设计,一听都是5000万、8000万,跟券商聊天,IPO怎么搞?8000万,5000万就别来,你说怎么搞,都是这种话语,不着调的话我们不搞。

中小企业基数很大,刚才姚局长也讲了有几千万、上亿企业,别说百分之一,拿出0.1%,肯定是代表中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现状,它只要愿意去规范,真正去纳税,真正去经营,真正去创新,我认为应该是有更好方法的,设定层面应该从这个角度入手。

相当于我们现在是小学生,如何让这些小学生进到一个更好的学校,把他未来培养成更好的大学生,我觉得也可以设定一个方式,有些孩子天生就聪明,天生能力就比较强,就给他上好的学校,给他工作的机会。

中科大出了那么多神童大学生,据我了解很多都跑到斯坦福去了,斯坦福为什么能接受这些人?我们想一下,他也是中国的未来。这是我的一些感触,讲的可能有点得罪人,希望大家见谅。

刘子沐:再来一点掌声,谷老师说一下吧!

谷原:借着严总说的,其实从咱们制度安排上来说,三板承担的就是这个作用,三板从设立的那一天开始,谈到的就是我们三板支持的是中小微企业,就是中国基数最大的这批企业,包括这次的深化改革为什么出了精选层,也是在大量的中小微企业里再把档次划的更细一点,1000万的、500万的企业是不是好企业,需不需要规范,也需要啊!场所在基础层,整个基础层提供的就是这样的环境,尤其是这次深化改革也提到了,信披的要求是要分层次来划分,我在基础层的企业本身体谅就比较小,我能接受的成本要求也低,我信披要求相对也低,就降低了企业要求。

不像过去,我们在信披上没有具体要求,不管在创新层还是基础层,都是一样的。现在把这个更明确、更细化了,就减轻了基础层小微企业的负担。你到创新层了,按照刚才严总的话说,我升级了,到中班了,我的收入利润,整个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都上来了,那我的信披水平是不是要再提高一点。

再往上走到精选层,已经是一个可以做公开发行的公众公司了,我对你的要求是不是和上市公司IPO企业有一个趋同的监管要求。

这个是逐级来的,在企业的每个阶段,我们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基本上已经完善了,每个阶段的企业都能找到相对适合自己的位置,无非是说精选层出来了。我们接触到大量的客户都非常着急,说精选层出来了,我要上精选层,意愿非常强烈,我要抢首批,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去精选层,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抢首批,你自己做没做好这个准备。

刚才严总说的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对,你这个企业核心的是自身成长力,打铁还得自身硬,所有的政策供给,所有的服务机构、中介机构,只能是围绕着你自身的情况给你做服务,给你做政策上的支持,你成长到这一步了,我们助推一把,加一把力,大家众人拾柴火焰高,咱们把这个事情做的更好一点,自身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一定要稳住心态,在自己最合适的时间做最合适的事情,而不是别人做了,我也要做。

刘子沐:谷总我问一下,咱们现在中泰有没有对中小企业的评估?它适不适合进首批,或者第一批,第二批,有没有这样的战略,因为你们企业多。

谷原:我们内部有会有一些筛选,会跟企业去谈,不是说你想进第一批,我们就一定让你做第一批,我们也会个企业沟通,把企业基本情况了解清楚,分析适不适合做第一批。

所谓第一批其实是没有异议的,更多是说在这个时间点上你能不能完成规范工作,在这个时间点上能不能达到监管要求,这是我们更多考量的问题,不能说拔苗助长,没到这个程度,非要拽到这个程度,这个不光是坑害了企业、坑害了投资人,对整个市场的健康成长也有极大的影响。

刘子沐:李总您是有话要讲吧。

李占国:我想再表达表达,今天时总也在这儿,门槛准入这一块是逐级晋升的,从基础到创新、到精选,能不能允许好学生跳跳级呢。

第一,我自认为我们在三板这一块还是好学生,无论是整个公司治理,还是信披,做的都还是非常好的,但却是也受一些牵连,但不是我的问题。

在三板这块我们也坚持了第5个年头了,而且创业板我们也待过。规范上绝对没有问题,政策方面能不能让好学生能够尽快地抓到这轮红利。作为企业来说,我倒不是十分急,更急的是投资人,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准备,刚才刘老师说你们什么时候准备,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准备,包括一些投资人也在说上创业板、港股等。

我看好三板的未来,因为我是三板的受益者,也希望在三板上能够成长起来,这不光是我的选择,也是我投资者的选择。

刘子沐:时总,股转当时有没有考虑过,第一批的时候不分所有层,大家先竞标竞争一下?

时晋:我简单说一下,李总迫切的心情我们感到特别欣慰,确实我们也很慎重地研究过这个问题,我记得子沐他们好像也给我们提过建议,我们也很深入地研究过,但客观来说,内外部各方面的因素有一些综合权衡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能调整空间不大。

我想补充两个事。

1、我很同意刚才谷总说的观点,首批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公开发行就是一个常态化企业融资和进入到新层次的机制,企业什么时候准备好了,什么时候公开发行。

我们创新层也会同步调整投资者适当性标准,包括基础层,交易方式也会逐步调整。所以,对企业来讲是不耽误的。

2、从技术操作上来讲,每年分层调整是5月份,其实还是比较晚的,因为5月调完之后,公发什么再一搞,估计企业今年就过去了。

今年我们在时间上也在做一些考虑,现在形成的惯例是在5月的最后一个周,大家弄完这些事之后都到6月了,半年报都过了,时间上我们会再看,如果有企业有特别强烈的意愿,也能够比较早地把年报披露出来的,我们会考虑在操作上尽可能满足大家想要进入精选层的想法,您刚才也说的特别对,投资人对确定性的追求,我们还是会尽量在操作上能解决的尽量去解决、能满足的都尽量去满足。

刘子沐:谢谢时总。彭海老师,您是研究行业的代表,精选层研究怎么做?

彭海:我补充一下,整个《征求意见稿》出来之后,当时我们拿整个市场标准筛了一下创新层的企业,当时大家看到发出来322家,这322家给大家解释一下,拿一期2018年的年报来做测算,因为背后投资人希望关注前批次的企业,希望首批企业大家希望套利的空间比较大一点。

所以322家实际上我们看一下,因为2019年三季报创新层披露了,有80家目前在三季报有30%以上的下滑,精选层在征求意见稿下面的描述,它是希望在创新层当中选择企业,在公开发行之后措施进入精选层。

那么首先考虑的点是财务稳健,所以这80家实际上在前批次当中很难做一个申报。还有70、80家目前是发了IPO的上市辅导公告,也就是说在322家当中其实前面所能涉及的数量比较少。

所以如果再加上市场化的公开发行,前批次精选层当中能够涉及到企业数量,占整个三板市场的比例是比较少的。但是如果拿整个数据来说,因为之前统计的数据是拿2017年、2018年的年报,我们拿2019年的三季报叠加一个2018年四季度的数据进来,进行测算。

整个拿2018年、2019年预测的数据来算,创新层当中的企业数量是有下滑的,整个标准来说有个280多家企业符合这个标准,但是也剔除掉刚才提的这些标准。

总结下来虽然我们看到有企业,涉及到的企业比较少,但是从整个大的体量市场当中,确实还有增长的企业冒来出,有一些替代效益。

所以从刚才比的数据主要体现于前批次的企业,但实际上作为投资机构,我们很多投资机构都在往基础层下移,因为我们看市场的走势,25号公布以后很多投资人都是从二级市场角度来考虑的。

最后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到从25号到现在基本上这些投资人一直拿着不动的是大家在创新层当中看到的确定性比较高的品种,实际上在这波上涨当中没有出现大幅度的调整。

如果从一级市场的角度来看,因为二级市场现在这些股价都已经涨了,很多都已经60%、70%的涨幅了,那么如果又拿到性价比比较好的,所以他们更愿意在基础层当中寻找标的。

对于企业来说,现在其实能符合标准,如果说前批次能符合标准的企业不多,那么基础层的这些企业如果你能符合标准,其实可以做一个提前性的准备。

刘子沐:您说完之后感觉李总有一定开心了,要在基础层企业寻找更优质的、利润更高的投资企业。

最后一句话,2020年新三板方面您最希望的变化是什么?

彭海:2020年的变化是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登陆到资本市场,借助制度红利能享受到更多的优惠,助力企业的发展。

刘子沐:我给你补充一个,希望2020年新财富加入新三板的研究员排名。

谷原:我就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希望2020年有更多的投资者能够涌入新三板的板块,更看好这个板块,让这个板块的流动性真正的有一个质的变化。

严斌:希望2020年继续来到挖贝网的现场,同时也预祝我们2020年新三板的公司上到新阶层,有更多的企业进来。

李占国:继续努力,希望抓住新三板的五年一遇。

刘子沐:我们的讨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帮忙。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新三板报法律顾问

李明燕
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
李明燕律师,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执业律师,注册会计师,执业18年,并兼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专业硕士生导师,著有《企业大合规》一书。李明燕律师曾供职金融机构多年,精通金融市场领域业务,成功代理多起证券索赔案件。
邮箱:limingyan@globe-law.com
电话:+86 18610810467

李元
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
李元律师,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国天普大学,获得L.L.M学位。李元律师曾就职于全国先进法院,并曾在北京市高院任职,专注刑事审判、辩护领域15年。李元律师在刑民交叉,尤其是金融犯罪、犯罪索赔领域经验丰富。
邮箱:liyuan@globe-law.com
电话:+86 13917539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