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沐研究转载FT中文网,以下是节选的主要观点:
FT中文网专栏作者沈建光认为未来三年6-10万亿特别国债可以在以下五方面发力:
首先,应该针对低收入群体大规模增加财政补贴,提升这一群体的收入。新冠疫情爆发之后,美国财政直接发钱补充居民收入,也带动经济最为迅速的回升。一些决策者担心大规模发钱可能导致类似美国的高通胀,笔者以为中美有两点不同:一方面,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出现了明显调整,财富损失会对冲财政补贴对消费的拉动;另一方面,美国高通胀一个重要因素是疫情期间供给受到约束,而当前中国并不存在这个问题。
9月26日,民政部、财政部联合部署在国庆之际向特困人员、孤儿等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笔者以为,中央财政可以考虑针对更大范围的低收入群体发放现金补贴和消费券。此外,中国的大学生、硕士乃至博士生的补助偏低,可以提升补助标准。例如,中国博士研究生的国家助学金标准为不低于每月1250元,与他们的工作付出和当下生活成本并不匹配,可以考虑大幅提升。
其次,应该全面给公务员调薪,促进收入增长。中国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总计有超过4000万人,是支撑消费的中坚力量。公务员的薪酬水平也是社会薪酬水平之锚;公务员薪水增加将有助于进一步稳定社会对收入的预期,提振消费和内需。实际上,由于所在县市财力偏弱,许多中西部地区公务员收入偏低,提升他们的工资水平也有利于改善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第三,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在执行中仍有改善空间,并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规模;针对促进服务消费,可以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实施刺激。一是规范和改善以旧换新政策实施方案,推动政策更好落实。前期对参与平台/企业的垫资要求较大,部分地区政策实施限定在线下实体店,没有纳入线上渠道或者线上渠道的实施力度大幅低于线下渠道等多方面不足。都可以相应做出改善。
二是金融政策可以进一步支持以旧换新,比如人民银行创立消费品以旧换新再贷款,或者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的覆盖范围扩大至智能绿色消费品以旧换新贷款,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消费品以旧换新贷款的资金成本和息差收窄压力。
三是在财政补贴进一步增加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消费者的换新需求和升级需求,扩大以旧换新补贴的产品覆盖范围。可以考虑从家电、家居、汽车、电动自行车扩展到手机等高附加值、更新快的品类,尤其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消费产品,将以旧换新打造成为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的重要抓手。
此外,市场对于发放消费券存在“穷人用不起,富人用不上“的担忧,但是这是对消费券的误解。如果只是地方政府花几亿几千万来做,确实效果有限。但是从中央政府层面直接做,达到一定的规模,则效果完全不同,2009年和近期的”以旧换新“政策都是很好的证明。如果能够参考香港人均5000港币的量级发放服务业消费券,如上海率先推出的5亿元服务业消费券,这样“以旧换新”提振商品消费加上消费券提振服务业,对于提振消费和内需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就笔者的研究来看,低收入人群消费券的使用率还会更高一些。
第四,中央财政可以直接兜底基层政府“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三保工作,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此外,虽然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财政刺激内需的主要方向应该着眼于消费,但是在一些关键的民生领域适当增加投资保障民生的工作也不应该被忽视。例如,伴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
会,改造老旧小区、为具备条件的房屋加装电梯也可以作为财政发力的重点方向。
第五,部分新增财政赤字应该帮助地方政府减少债务,偿还欠款。当下经济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量企业承接政府工程之后,因为地方财政困难无法获得回款,企业经营因此面临困境。中央财政资金下达地方之后,应该优先解决地方政府对企业“打白条”问题。政府履行偿债职责,也是保基层运转非常重要的方面。
总体而言,笔者以为如果能在未来3年内,实施规模约6-10万亿的财政刺激,着力增加居民收入、保障公共服务,将有利于当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经济基本面的企稳。
数据有问题!
这他妈的是啥东西,胡咧咧
密码保护
美国这是着急了,应该还会有动作。
不知道这6万亿来自哪里?是不是供应链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