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股转公司、北交所发布了《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其中包括了2023年北交所的工作部署,确定北交所仍以“扩容”为主要工作方向。
从字面上理解,北交所扩容无非是继续推进中小企业的挂牌,再结合北交所11月份以来的持续破发现象,很容易将扩容直接理解为挂牌企业数量的增长。
其实,北交所扩容,不仅仅是企业上市数量的问题,而是整个投融资两端的扩容。当然,企业上市的数量是交易所的基础,与之配套是二级市场交易,一级市场的估值。
作为专注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北交所,必然要面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家族企业、业务单一、产业链依赖、市值规模小等等一系列问题。
这也是北交所市场与沪深市场最大的区别,隋强说打造服务中小企业的主阵地。也就是说,北交所打的是阵地战,是一城一池的争夺,是系统化的发展。
如果你去问社保资金为什么不投北交所,他们的答案肯定企业数量少,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如果你去问大型投资机构为什么不投资北交所?他们肯定会说,企业规模少,不符合我们投资决策委员会指定的要求。
如果你去问公募基金为什么不大举投资北交所,他们会回答,券商研究体系没有覆盖北交所,没有研究基础,自然没有投资基础。
可见,投资端的扩容是要以企业为基础。中小企业要满足沪深市场投资者的要求,北交所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们在观察原深交所中小板市场建设过程中发现,当中小板企业达到300家以后,整个市场的投资氛围才出现明显的改善,流动性才得以出现快速的恢复。而北交所目前才162家。
北交所的现在,就跟中小板当初一样。而且还要面对企业规模更小特点。也就是说,至少要上市300家以上的企业,才会出现市场期待的结果。
所以说,阵地战,不是那么容易打的,我们要给北交所充分的理解。
有投资者认为,临近年底,北交所新上市企业较为集中,是造成持续破发的主要原因。
子沐研究也认为,这里有集中发行的问题,但是更多的“买者自负”的问题。
当沪深市场出现IPO不败神话的时候,也有投资者批评IPO制度,在不败的神话中,也出现各种内幕交易、利益输送。
那么,北交所在连续破发时,依然出现数倍的认购资金,这又是为什么呢?咱们不能一边要求市场化,一边希望交易所承担投资者的风险。
什么叫成熟的市场,首先是有一批成熟的投资者。对于北交所的IPO市场来说,投资者至少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无脑打新,随意打新,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当然,集中IPO也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财务有效期的调整,使得企业中报过期后更新时间较长,二是因为北交所开市第一年,所有制度处于磨合期,在逐渐提升监管效率的同时,造成企业IPO较为集中。
对于破发,有两个问题,一是企业的定价,目前沪深市场大多采用询价发行,而北交所大多采用是定价发行。定价发行,考验的是企业价值传播与保荐机构定价能力。
但是,中小企业不懂媒体关系,也没有相应的人才,企业价值的传播度有限。
大家现在看到了企业不断下调发行价,其实是保荐机构定价能力的不足。因为定价机制没有市场化,企业想多募集资金,保荐机构也会因为多募集资金而获得更高的收入。你会发现,在确定价格时没有博弈,这也是发行底价制度的漏洞。
不断下调的发行底价,其实是企业和保荐机构与市场之间的妥协。而破发是投资者给保荐机构的差评。
对此,北交所也表示,目前已经在对发行底价制度进行研究和讨论,将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调整。
北交所更希望企业采用询价市发行,这样就让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定价,从而让定价更加市场化,也能减少破发情况发生。实现定价机制的扩容。
2023年,北交所在继续推动企业上市数量的时,推动企业采用询价方式定价。一边增加市场的深度、丰富行业品类,尽快形成板块效应、规模效应,一边尽力让投融两端充分博弈,达到平衡,也达到大型机构投资配置的基本要求。
在大型机构大规模进入之前,北交所在推动融资融券业务、混合交易制度的尽快落地,实现交易层面的持续扩容。
另外子沐研究获悉,北交所还会继续想办法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提升交易的便捷性。开发更多的指数、推动ETF指数、跨市场指数的建设,借沪深之力,发展北交所。
伴随着北交所各项基础制度的磨合,北交所从受理到发行的节奏也逐渐将常态化。审核发行的速度将跟企业质地挂钩,公司治理规范、科技含量高、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企业,通过直联机制实现12+1、12+2的快速上市,填补北交所的空白。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则会按部就班,层层审核,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北交所新一届上市审核委员会的委员已经全部换成监管系统人员。
让我们共同期待,北交所从量变走向质变。我们坚信,目前市场低迷只是暂时,只要坚守下去,必然会有更多的获得感。
数据有问题!
这他妈的是啥东西,胡咧咧
密码保护
美国这是着急了,应该还会有动作。
不知道这6万亿来自哪里?是不是供应链金融…